证券杠杆融资怎么操作 合肥:低空经济“起飞” 空天信息产业链逐渐成势
从竹蜻蜓和风筝,到20世纪初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到喷气式飞机、直升机、超音速运输机,再到当下火热的eVTOL,天空承载了人类对自由的想象。
合肥,也是一座不断给人想象空间的城市。近年来,在“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基础上,合肥正培育空天技术产业,涵养“空天系”产业生态,系统推进“商业航天—深空探测—低空经济—全空间无人体系”的创新迭代。
并非无心插柳,也非追风逐浪之举。
2014年,合肥开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接连引入大众、蔚来、比亚迪等关键企业,产业链逐步完善,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地。整车厂外,合肥还有国轩高科与阳光电源等电池企业,京东方、维信诺等显示领域龙头企业。
智能制造产业资源的积累,为合肥发展空天产业提供了可借鉴模式和可依靠的产业基础。
9月19日至20日,由合肥市委网信办主办、澎湃新闻承办的“向‘新’出发——长三角主流网络媒体合肥行”活动圆满举办。此次活动汇聚来自上海、南京、宁波等长三角地区的主流媒体代表和网络名人,共同踏足“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合肥,深入探访这座城市的创新之源,感受一场科技与创新的盛宴。
低空经济领域,合肥已集聚亿航智能、零重力等企业超百家,一系列零部件、通信技术等航空器上下游企业扎根落户,亿航智能取得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全球首张适航证。空天信息领域,高效运行深空探测实验室,“高新一号”等多颗航天器成功入轨,中科卫星、北方雷科等企业自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行业领先。
去年9月,“合肥高新一号”卫星在东方航天港搭载火箭发射。今年3月,由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研制的天都一号、天都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与鹊桥二号中继星实现共同“奔月”。从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腾飞,到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升空;从国内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闪耀,到我国自主研制的“天仙星座”首发星“巢湖一号”SAR卫星绽放……筑梦九天,合肥耕耘出关于天空的想象。
低空经济,“起飞”“腾飞”
航空器经历了从无动力时代到有动力时代,动力来源又从燃油走向电动化。
2020年底,零重力开始筹建,创始团队核心成员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始人李宜恒是一名95后,在南航直升机专业本硕毕业,一直专注于飞行器总体设计、旋翼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21年硕士毕业后,他在南京正式创立“零重力”,2022年5月零重力选择并落地合肥,保留南京作为研发分部。
零重力落户合肥后不到一年,电动垂直起降(eVTOL)航空器预批产机型“ZG-ONE”产品成功下线。目前已形成百余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80%的技术核心成员来自航空工业、中国商飞、北航、南航等知名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
低空经济应用于农林植保、森林防护、高空救援等场景,早期探索多元化应用,行业最终朝向交通出行。作为一家科技型研发企业,零重力早期具备多旋翼、复合翼及倾转旋翼三款产品的研发能力,研判技术及产品后,暂停复合翼项目,短期布局多旋翼,长期瞄准倾转旋翼。相比多旋翼,倾转旋翼续航里程有大约十倍量级的提升,更加符合未来城市交通出行的需要。
近两三年,随着系列支持政策的推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概念被更广泛地认识。此前入局的欧美企业居多,2021年前后,有更多中国企业加入主机厂竞争格局。全球来看,主机研制企业约450家,主要由创新型科技公司、大飞机制造商、汽车制造商构成。全球的机型,已有一千多款,只有不到5%实现了原型机试飞,零重力研发的多旋翼ZG-ONE位列其中,型号合格证(TC)申请日前也已获中国民航局受理。
作为主机厂,总体设计及适航取证能力尤为关键。此外,桨叶等旋翼类飞行器重要部件的研发设计能力,也是区别不同厂商竞争力的核心。要降低噪音及气流震动,就要优化桨叶的材质、外形,技术需要不断测试验证。零重力多旋翼ZG-ONE采用顶置旋翼,方便搭载整机降落伞等安全装置。
零重力品牌总监陈墨玉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倾转旋翼eVTOL飞行器ZG-T6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款实现六旋翼全倾转的机型。去年,ZG-T6缩比机下线,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倾转全状态飞行测试,预计年底全尺寸首架机下线试飞。
“合肥拥有完整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比如新能源电池及智能座舱等板块,在供应链层面给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零重力联合创始人贾思源表示,安徽省作为全国第3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在低空领域的开放支持和应用场景模式落地有先天性优势。此外,合肥作为创投圈的热门政府机构,对于科技型企业早期阶段给予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零重力已完成四轮融资,最近一笔的近亿元A轮融资,由合肥高投领投,科大硅谷引导基金、国华投资、蕴盛资本、紫峰资本跟投。合肥高投是由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合肥高新集团发起设立,着力挖掘和培育一批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进口替代、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等早中期项目以及双创人才团队,助推合肥高新区招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合肥高新集团自管基金投资企业已培育4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零重力目前已有一款可以带来营收的产品——电动固定翼飞机RX1E-A,核心零部件实现100%国产化,也是国内现在唯一已取证可商业化运行的电动轻型运动类机型,具有教练机资质,应用于飞行培训及飞行体验。今年上半年,已有30多架确定订单,意向订单1000多架。
作为全球城市空中交通行业中,无人驾驶航空器创新技术与应用模式的领军者,亿航智能的旗舰产品EH216-S已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eVTOL)航空器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标准适航证(AC)。去年10月18日,合肥市人民政府与亿航智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低空经济产业生态。
亿航智能与合肥的牵手无疑为合肥的低空经济产业注入强心剂。亿航智能、零重力等低空经济头部企业在合肥的布局与快速发展,让合肥这一产业“起飞”,并开始走向“腾飞”。
空天信息产业链,逐渐成势
空天信息产业,是合肥正在打造的新产业地标。
今年4月21日,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科卫星空天信息产业基地正式开园。这既是我国空天信息领域的引领者——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在合肥落下的又一“关键之子”,也标志着合肥市基本构建完成了卫星载荷、平台研发、星座运营、信息服务等空天信息完整产业链。
目前,合肥高新区已汇聚空天信息产业链企业120余家,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等公共服务机构11家,覆盖遥感载荷研制、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卫星通信协议设计、卫星通信终端研制、卫星导航终端研制、空天信息数据服务等领域。
低轨卫星按功能主要分为通信、导航、遥感三类。遥感卫星数据应用广泛,可覆盖山海林田湖草沙等各个领域,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应急领域,遥感卫星数据可使抢险救灾反应更快速,力量投送更准确,治理更科学。
中科卫星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发起创立,专注于遥感卫星产业,尤其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遥感产业化发展。
遥感卫星载荷常见的是光学和雷达。光学遥感卫星受光照和天气影响较大,雷达遥感卫星被誉为“火眼金睛”,可穿过云层看透“地球的秘密”,最大特点是不受天气和光照的影响,应用上与光学遥感互补。合成孔径雷达,简称为SAR,与光学卫星需要大口径相机不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需要大的雷达发射功率和很高的信号检测灵敏度。
中国第一个星载合成孔径雷达载荷由空天院研制。作为星载SAR技术的发源地和主要承担单位,空天院在上个世纪末就提出了完善的质量指标体系和设计方法,使其技术及品控能力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过去,由于SAR价格贵、性能不高、用户少,应用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经过多年发展,商业化条件逐渐成熟。在这一背景下,中科卫星成立。
上世纪90年代,中科卫星总经理周健就开始涉足SAR技术领域,从研究生到参加工作再到做企业,一直专注于这一领域。
“初始阶段,中科卫星接续了空天院的技术、人才,但企业慢慢要走出自己的路,有传承也有演化。”周健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科研单位主要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问题,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力量、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企业自身的能力就很关键。
中科卫星通过建设和运营自己的星座,转化空天院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为最终客户提供遥感数据服务。“向用户提供高质量、高频次、低价格的数据产品,拉动整个遥感市场的蓬勃发展。越便宜用得越多,用得越多就越便宜,这是一个正向循环。”周健说。
中科卫星打造了空天信息产业的建、管、服三大业务板块,建指SAR载荷研制、星座的总体设计和建设,管指卫星星座的所有业务化运行,如变轨策略,服是指数据处理和增值服务。
每颗卫星功能、频段、形式不同,指标要求也不同。研制发射怎样的卫星,需要在经验及市场调研基础上判断未来体系的搭建需求。“商业卫星产业一定是和市场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不是计划性的。”因此,对卫星总体设计工程师的能力要求也较高,从星座的总体规划、卫星的轨道设计、系统仿真,到卫星地面系统等知识经验都要掌握。
谈及中科卫星为何布局落地合肥,周健表示,“合肥有中科大、中电科38所等科研单位,人才素质很高,近些年合肥人口净流入,年轻化有活力,合肥政府学习力好、契约精神强。”此前,空天院就已在合肥高新区落地多个优质项目。
2021年11月,空天院下属集团中科星图看中合肥的“科创基因”,携“GEOVIS数字地球全球总部项目”安家合肥高新区,以“空天信息+”赋能千行百业。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中科星图控股及产业链关联企业就已累计落户8家主体,2023年实现营收近10亿元。
与高新区“牵手”的中科卫星是空天院空天系企业在合肥的重要布局。目前,中科卫星已将4家核心子公司在基地落地,形成了从卫星载荷研发、星座建设运营到数据处理的完整链条。
中科卫星的落地,是合肥高新区空天信息产业勃勃生机的缩影。近一年来,就有海天丝路商业天基数据中继星座、中科星光总部基地、星图维天信气象生态全国民用总部、十方星链中轨道激光中继卫星、巨弓科技下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优质企业的落地发展,带来了新质生产力的勃兴。
应用终端及解决方案
空天信息产业是迈入全互联时代涌现的前沿新兴信息产业形态,也是支撑产业和社会数字转型的重要产业方向。
合肥早早开始布局,并逐步完善着整个产业体系。
在上游卫星载荷制造上,合肥拥有国内领先的航天装备工程技术基础。依托中国电科38所、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组建起专业的航天装备研制队伍,具备航天产品设计、制造、集成、测试、服务能力。在中游地面设备制造方面,合肥拥有四创电子、北方雷科、若森智能等知名企业,在北斗终端研制、高通量卫星通信终端研制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同时还拥有北斗导航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近10家研究机构,具备卫星通信、导航终端研制、生产的能力。在下游数据应用方面,合肥拥有覆盖广泛的各类信息服务。
近几年,国内空天信息产业头部企业落地合肥的步伐明显加快。天仪研究院在合肥设立长三角总部基地,航天宏图在合肥建设卫星全球运营中心,中科星图在合肥布局“GEOVIS数字地球全球总部”,银河航天在合肥建设“遥感卫星产业基地”……空天信息产业领域已有多个头部企业“入局”合肥。
创新始终是推动产业进步的重要动力。“创立之初就形成了以芯片研制为主的团队,基带芯片和射频芯片研发技术一直薪火相传,持续迭代。”北方雷科(安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高端卫星导航芯片和应用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李传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北斗技术和产品研发的高技术企业,公司拥有上千次国家专项重大实验经验,在技术上取得先发优势,积累了大量的一手数据,成为做相关产品研发最为重要的核心基础材料。
北方雷科研发的北斗伴侣,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目前仍在测绘领域广为应用。从最早的单系统导航芯片,到多模多频卫星导航芯片等,从芯片到模组板卡再到终端、整体解决方案,北方雷科专注于中国导航技术产品研制,产品涵盖定位、测速、授时、测向、组合测姿、短报文通信等功能。
尤其,2020年落户合肥以后,北方雷科加大了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为安徽省打造了全省北斗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建成1个省级时空底座平台、3大领域示范、6个应用场景,推广终端30000多台套,形成5个标准规范,构建安徽省北斗产业管理和服务支撑时空底座。
李传军介绍,芯片是公司核心竞争力,解决方案则考验对上下游供应链的整体整合能力。结合北斗产业生态,北方雷科为安徽省卫星导航应用场景提供“北斗+”和“+北斗”的整体解决方案。
深空探测,太空闪耀合肥力量
从新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在安徽广德成功发射,到中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在合肥投入运行,安徽“问天”已逾60载。
涵盖通信、导航、遥感、人工智能等多个技术领域的深空探测,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太空,已成为创新合肥瞄准的“又一站”。
“实现这个目标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9月25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坦言,过去,我国大力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和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全面打击违法违规排污行为,取得积极成效,但是目前这些措施带来的减排红利已大幅减少,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未来要更多依靠产业、能源、交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灯塔专业版数据分析师陈晋表示,9月24日8时,国庆档正式开启预售,截至9月24日17时17分, 2024年国庆档(10月1日-10月7日)档期内预售总票房已经突破1000万,同期预售增速高于去年国庆档。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迈出了“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2004年1月23日,中国探月工程正式获批立项,计划开展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的工作。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踏实迈出了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20年来,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我国探月工程取得了“六战六捷”的战绩。深空探测技术也从跟跑、并跑,到实现部分领跑,并建立起完善的探月工程体系。
探月路上,不仅掌握了一些关键的航天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也进一步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与能量。全国航天、电子、核工业等工业和科研领域2000多家单位、约10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研制,带动了远程通信、高精度控制、高效特殊能源、特殊材料以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跨越发展,拉动了基础工业和高端科技等方面的技术突破与进步。
今年3月20日,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研制的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天都星”作为深空探测实验室的首发星,搭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中继星任务(鹊桥二号),为架设地月“鹊桥网络”提供先期技术验证。这也是以安徽元素命名的卫星首次飞向深空。
随着月球探测活动的增多,建立月球通信、导航、遥感系统成为地月空间发展热点,目前我国已启动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的论证。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作为鹊桥星座系统的技术验证项目,先行验证环月轨道高精度定轨等关键技术,支撑国际月球科研站地月一体化网络建设,为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的设计建立提供有力参考依据,为月球探测乃至更远的深空探测“组网搭桥”、保驾护航。
近年来,安徽加快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深空探测与量子信息、聚变能源一起,成为安徽三大科创高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在合肥高新区挂牌成立,成为我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的实验室,将打造成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实验室有力支撑了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度参与重大科技工程论证立项,牵头论证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未来,深空探测实验室将联合国际伙伴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建设科学实验设施,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科研活动。
合肥,与天空的约会证券杠杆融资怎么操作,正在徐徐展开。